交叉学科:人参果还是金苹果?
2009年06月26日
来源:跨考教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报考策略】
个性、优势和职业规划均需考虑
交叉学科的专业有很多,就像鸡尾酒,不是看上去五颜六色的就一定好喝,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要,否则利弊得失都将是纸上谈兵。
选择标准一:符合自己的个性
专业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专业再吸引人,自己不喜欢也很难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有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其实性格因素对于交叉学科专业选择尤其重要。偏重理论型的交叉专业,比如传媒经济学(文学)、经济伦理学(哲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学)、企业文化研究(政治学)等专业,需要有比较好的发散性思维和联系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调查、文献检索、发表论文。而对于薄膜材料及物理(物理学)、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光学)、计算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生化分离与新材料分析(分析化学)等需要大量时间泡在实验室里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学习往往非常枯燥和辛苦,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耐心和抗压能力。而且这类专业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所谓“要跟对人”就是这个道理。
文科类交叉学科专业比较适合性格活跃,沟通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好的同学,因为这类专业大都在社会前沿,要和实际接触调查取得研究资料。有人羡慕历史学、哲学、中文的许多教授给企业老总开“国学班”的教授,要知道没有一番苦心是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经典案例的,而且如何与理论联系也是个人的修为。一位本科读物理学专业、硕士读材料学、博士读中科院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同学告诉曹老师,自己之所以能够实现从基础专业到交叉学科高精尖专业的转变,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能够静的下心,能够踏实地去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不仅1000多页的专业资料几个星期就要熟悉,实验室的工作一泡就是一天,没有点专注的精神是肯定坚持不下来的。
选择标准二:符合自身优势条件
跨考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看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符合对方学科的录取条件。很多同学只是一味的考虑专业是否有前途,而忽略了自己是不是能够一定能被录取。即使上了线,复试阶段的面对面交流更加重要,在放松了过线比例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考生自身灵活性和知识基础的检验。
交叉学科很多都是在一个学科的基础之上,附加另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学问。比如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环境污染防治法学”、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政策伦理学”、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的“生态法哲学”和“林业法哲学”(法学理论)、中国石油大学“国际石油合作法律问题研究”(经济法学)……这些专业都是在一个大的平台基础上,比如法学、哲学等加入了其他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做架构,但侧重点其实是那些具体专业。这样,对于本身是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生态学、林学、石油化工等学科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转换专业学位类别的机会;而对于法学、哲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同学来说,上述的专业知识肯定要进行涉猎或者关注时下此类问题的焦点问题,做好准备。
选择标准三:符合未来的职业规划
跨考交叉学科类专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以后的职业规划。比如纯理工类往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跨考,文科类往旅游管理、文化遗产管理跨考,希望从事管理类工作。这就必须考虑到具体的方向和学位授予情况。
学位授予情况也不大相同,比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部分学校放在教育学院,部分学校放在管理学院,颁发的学位也分教育学和管理学两类,而且在研究方向上也分高等院校管理、教育经济政策研究、教育财政研究等许多个方向,所以如果想在高等院校求得位置的同学最好选择评估、财政等时下人才需求比较多的方向,如果以后想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最好选择教育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天津大学光学的研究生,有的偏向电子、机械,有的偏向材料科学;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专业开设了金融数学与精算学、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系统生物学等许多不同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都开设了新闻法规方向的硕士专业,不过前者是新闻学的范畴,后者是法学理论的分支。名称类似,但是一级学科大类完全不同。想做记者还是想当律师可能就在此分道扬镳。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