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 硕士学历难掩本科三本阴影

2013年06月28日 来源:南方周末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凭什么把所有女生都排除掉”
    
    天津师范大学的小金真正认识到,“理想和现实是有很大差距”。她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但她对本专业工作不感兴趣。“2012年暑假,我通过微博找到了去汶川的支教工作。我才认识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当一名教师,而不是去媒体或广告公司。”
    
    想回海南做教师的小金承认自己“歧视”用人单位。“我只想去公立学校,不想去私立学校。这是我个人对用人单位的歧视。”这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人之常情”。“公”字头、“国”字头单位,象征着长久、稳定,对“私有”、“民营”的担忧,折射出人们对于社会和个人未来的不确定。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的小钮,最终从山东拿到了两份民企的offer,一是日照钢铁,二是联创高分子,薪资都在3000元左右。他都没去,认为“发展都不太好”。最后他听从家里安排,去了国企中化二建。
    
    正如小金所说:“我担心民办学校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薪水,足够好的社会地位和保障。万一学校哪天倒了,我失业了怎么办?”
    
    但小金所向往的那些“公家”单位,对她也有“歧视”。例如某博物馆的岗位,要求中文专业或者文秘专业。“我明明做得来,我新闻稿件写得很好,笔头比中文系学生好,为什么不能要我?”她说。
    
    还有一家海口的小学招语文老师,要求有海口市户口,小金打电话过去,问外地户口能不能应聘,工作人员说不行。还有一些岗位需要出差,明确要求男生。“凭什么就把所有女生都排除掉?”她说。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小丁对这种歧视的感觉更加直观。她所在的专业,男生们上个学期就被订走了,去的都是响当当的好单位——供电局、国家电网……
    
    但是女生们就没有这么走运了,“我们整个学院,除了家里有关系的,只有3个女生自己找到工作,全学院也就几个女生在飘着。”
    
    让小丁气愤的是,一些大型国企在招聘时并不限制性别,“但只要有男生面试,不管成绩多差,都愿意要男生。有一个国企招聘,我们专业同学都投了简历,结果成绩挺好的进不了复试,班上一个挂科的男生居然进复试了。我们真的很受伤。”
    
    “也许问题还是在我身上”
    
    小金认为,自己就业耽误了,大部分原因在自己身上。她在家闲待了一个寒假,一直在逃避现实,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间。
    
    “等到回学校,不得不开始找工作时,已经是各单位招聘的尾声了。如果早点开始找工作,情况肯定比现在好多了,我连简历都是刚做好。目标也定得太晚,如果一开始就做老师,就不会错过好多教师招聘信息。”
    
    小金说,其实自己是不敢去媒体工作。“我知道自己技术不好,剪片子、排版,都不熟练。话说‘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但我知道我不是金子。我也辅修过经济学,但是不敢去银行,我上了四年大学,但是什么都不懂,去了也是给银行添乱。”
    
    像小金这样,将没找到工作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心态和能力的,并不在少数。扬州大学的小浦家在农村,工作至今没有着落,他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走进社会。原本准备考研,但并不宽裕的家庭条件让他打消了念头,“还有个弟弟在读书呢”。他的一位同学工作已经一换再换。“他父亲是个领导,他先是进了南京的一家国企。后来他父亲调到外省工作,他又换了那个省的一家国企。”
    
    小浦说,自己并不嫉妒这个同学,“他的家庭背景永远是他的,不可能是我的。有很多和我一样‘背景’一般的同学不也找到了工作吗?也许问题还是在我身上”。
    
    和小浦相比,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测量专业的小庄要淡定许多。来自成都的他,对待就业的态度和他那些当年一边躲地震、一边打麻将的四川老乡们一样。“计划赶不上变化,可能性还有很多。我学历不高,想要干好的工作是不可能的。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何况专科。”
    
    小庄的坦然,让人怀疑没有找到工作的不是他,而是记者。“本来我们学校是不愁工作的,但大多数单位在北方,如果进工程局,就要到处跑,很辛苦,我不喜欢;在路局工作稳定但没啥意思,也不喜欢。”
    
    5月,小庄听说成都铁路局也招人,于是去面试。“发现不合适,后来打算先签着,但是人家还不要了。就是这么不如意。家里有点关系也用不上了。靠自己吧,总之不可能饿饭。”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