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报人数减少 湖北研究生扩招“七年之痒”

2007年11月26日 来源:长江商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自浙江的一家制造企业的人事主管告诉记者,现在企业招人,唯一需要认定的就是他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如果同样的能力,我们不愿意花更高的成本去招一个学历更高的人。
    
    武汉某科技公司人事主管李庆华说:“过去我们公司比较看重人员学历,感觉高学历可以代表企业形象。高学历人员来了之后,企业有受益,但也为此吃了一些亏,很多硕士、博士只是把公司当成镀金的地方,公司投入很多经费来培养他们,可没过两年,一个个都走了,流动率非常高。”
    
    “现在很少有用人单位明确要求研究生学历。”湖北省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本科就足够了。“甚至,江浙一带的企业,现在越来越青睐大专毕业生。”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小刘,今年受聘进入一家单位。到岗后,他发现自己几个大学本科同学竟然和自己在同样的岗位工作。而这几个同学,因为提早工作,比自己有工作经验,薪水以及在单位的受重视程度都在自己之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投入和产出的不成比例,让研究生难以承受心理上的落差。”湖北省人才中心鲁处长认为,这可能是导致研究生报考遇冷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实,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难,更多的可能只是就业没有原来顺利,待遇没有以前好了。”在卢昌宁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与几年前本科生扩招之后,面临的就业难如出一辙。
    
    卢昌宁回忆,大约在5年前,当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的硕士毕业生只有几十人。那时候,研究生都很风光。只要考上研究生,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每到学生毕业前夕,很多的用人单位主动到学院来要人。往往是在众多的用人单位面前,让研究生先挑选。“挑选完了之后剩下的工作也足够本科生的了。”
    
    而现在情况大变,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需要和本科生一样到处找工作。有的可能还没有本科生找得好。
    
    也有教育专家认为,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导致不少原来准备考研的学生对研究生的预期下降,“把考研当成临时避风港”的想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有专家指出,在市场化就业的格局中,教育自然也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考研“降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考生基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在比较中作出更为“理性”、“慎重”的选择。
    
    大学生选择理性考研
    
    “这次不考研,并不代表以后永远也不迈出这一步了。”童伟出生在湖北农村,21岁的他明显比同龄人更显成熟。4年的大学,已让父母不堪重负,加之现在高校公费研究生的比例逐年降低,以他的成绩即便考上研究生,能不能拿到奖学金,也不敢保证。否则,父母再也拿不出数万元的研究生学费了。
    
    因为想考研究生,童伟经常与同专业的研究生师兄交流。“报考研究生就像一座围城,很多大学生想考上,而真正在读的研究生却很无奈。并且,越到后来越迷茫。”
    
    提早接触了围城里的人,让童伟提早打了退堂鼓。
    
    “我不想赴他们的后尘。”童伟说,以后,他会在需要的时候再报考研究生,那时候会更有针对性。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大四学生小叶曾经也有过考研的念头,但是,最终选择了放弃。“有些专业是不是真的适合一味追求高学历,需要思考。”
    
    据了解,在小叶之前的该校新闻专业学生,特别是女生,绝大多数几乎是毫无悬念地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在遭遇了连续几年的研究生就业低谷之后,他们的选择逐渐理性。“今年我们同学报考研究生的估计只有一半左右了。”小叶说。
    
    湖北大学研究生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社会类研究生和社会在职研究生的人数正在逐年上升。“对于考研的选择更加理性,可能也是导致连续两年来,湖北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下滑的原因之一。”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