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冲刺班讲义第五章2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一)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
毛泽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宝库贡献的又一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1、毛泽东在研究了新中国和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一方面,新中国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另一方面,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由于不完善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之间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有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其主要点是: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把新中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二)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强制、专政的方法去解决。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很高的概率出分析题)。
(一)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人民群众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提出划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重大命题,而且阐释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这主要是:在政治生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生活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就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这个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毛泽东提出了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思想。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在1956年前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和讲话中指出: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的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而民主的方法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2、正确理解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只有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能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一、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在经历了“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不是遥远的将来”的“大跃进”的失败后,毛泽东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认为前一阶段时间比后一阶段要长,中国当时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这些见解虽然没有展开,而且以后又有反复,但是毕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的思想火花,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实现来源。
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毛泽东在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将来的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五十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初步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1954年开始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1954 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他说,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它主要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样就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