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考研政治《邓论和三个代表》大纲20个变化 6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6.原大纲第八章第二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变化详解: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的道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同时必须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整为新大纲第九章;原第六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成为新大纲第一节。
变化详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首先,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其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18.新增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作为新大纲第二节。原第六章第二节第三个知识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作为新大纲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的第一个知识点。新增加第二个知识点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变化详解: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