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模拟试题(1)答案

2009年12月16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7. 【答案要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 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在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以下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第三,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当代青年做忠诚的爱国者应自觉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38. 选作1【答案要点】(1)2001年”9?II”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的主要基础是经贸合作,两国关系以经贸合作为基础在曲折中发展: “9?11”以后,中美两国的合作增加了国际反恐的政治合作基础,中美关系进人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对中国的外交成为小布什政府最值得肯定的外交成果。21世纪初.中美关系经历了从战略竞争对手到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演变,美国政府开始承认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建设性的世界大国和美国的利益相关者,并且强调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关于中美关系的性质:一方面美国政府提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美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遵守这个体系的游戏规则,与美国及其体系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提出,中美双方不只是利益相关者,而且是建设性合作关系,有竞争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是建设性合作中的竟争关系。
    
    (2)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性对话。双方就三个领域进行讨论:保持可持续增长而不出现巨大的贸易不平衡:继续向贸易、竟争和投资开放市场:提高能源安全和改善环境。中美双方通过战略经济对话就事关中美经济关系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进行了深人交流,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美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战略经济对话对于增进中美战略互信,深化经贸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难以避免在一定条件下的交锋与对抗。
    
    (3)由于遭遇金融危机,也由于小布什单边主义的“新帝国”强权外交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奥巴马执政后的美国一是对于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维持美国全球霸权更加力不从心,二是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已经开始改变世界大国的力量对比,世界多极化、民主化、去极权化更加不可阻挡,美国被迫或半被迫放弃单边主义,弱化美国世界霸权强度,收缩美国霸权范围,对于主要大国采取相对尊重和多边合作态度,强调”积极的、全面的、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特别在朝核、美国国债和经济危机问题上寻求中国的合作,中美关系有可能向长期和平竞争战略合作的方向发展,走出历史上霸权与“挑战霸权”的怪圈,与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主张基本一致。
    
    (4)中美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经验是: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牢牢把握住两国积极、全面、合作关系的大方向,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能改变。
    
    选作2【答案要点】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念也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那种适用于所有主体、所有时间、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专一的、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是不存在的。
    
    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这些价值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又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利益不同,各个国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人们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认识和实践往往并不一致。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民主、自由和人权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2)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及其所表现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而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为无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所扬弃,并发展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西方国家把代表西方资产阶级利益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发展模式用所谓的“普世价值”包装起来,推销给世界,把他们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剥夺其他国家创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权利,企图把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牢牢地套在西方资本主义这个“魔权”中。另外,西方国家对中国宣扬“民主、自由、人权”具有“普世价值”,是他们遏制中国的一个手段和道具,其目的在于否定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历史选择,妄图使中国改弦易辙,改旗易制,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2、第-,不同利益集团在民主名义下争权夺利,牺牲的是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计。第二,稳定压倒一切,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宽松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各国应该学习、分享中国政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成功经验。第三,民主的实现同样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必须与法制并行,失去法律约束的民主必然导致社会动乱,阻滞国家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背离民主的真谛,破坏民主的信誉。第四,民主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些国家由于内外原因急于推行民主,照抄多党政治,导致党政恶斗加剧,政府更迭不断,社会不稳,经济受阻,人民生活受困,凸现政治转型失误。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