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治

18金鉴之四:实践与意识(社会意识)

2007年04月30日 来源:腾讯教育

    1、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3、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5、文化与文明:文化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文化与文明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明正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的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与累积的成果的总和。

招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