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冲刺班讲义第三章

2008年01月08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记忆点拨

  本章同样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每年都有一定的题量和分值,尤其在2008年出大题的概率大大增强。今年考生在复习这一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如何认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辨证关系?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为什么说“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统一战线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为什么说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的系统总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懂得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而且懂得了中国革命的方式、方法及中国革命中的各种联系,掌握了战胜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武器。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二、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有比较大的概率出分析题)。

  (一)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战争,是武装斗争。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1926年11月,斯大林在论述中国革命的前途时曾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毛泽东非常赞成这一观点。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二)毛泽东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

  (三)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

  三、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有比较大的概率出分析题)。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的武装斗争,也不同于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

  1、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是“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站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历史几乎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

  2、“在中国,只要一提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党同农民战争的密切关系即是党同农民的关系。”

  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在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掠夺的主要对象,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革命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型、成熟过程。

  1、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2、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二)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可能性和必然性,或曰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释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即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4、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 1 ][ 2 ][ 3 ][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