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冲刺班讲义第六章

2008年01月09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记忆点拨

  本章也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一课中比较重要的一章,每年都有一定的题量和分值。今年考生在复习这一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什么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方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主要内容?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为什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一)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毛泽东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就是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就是生产力布局的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就是打好基础的问题;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问题;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是发挥两个积极性的问题;

  (二)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三)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陈云先后提出了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必须搞好物资、财政、信贷三大平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有“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观点。陈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重要观点,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二、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有一定的概率出跨学科的分析题)。

  毛泽东高度重视工业化的问题,指出:

  (一)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就是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

  (二)中国工业化的“三字经”是“农轻重”。

  (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社会主义。

  (四)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特殊地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前期,毛泽东在总结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

  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一般考单选题或多选题)。

  1956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开始对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理论探索。

  (一)关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

  1、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中共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加,既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增加了市场的供应量,又扩大了就业人数,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利无害。针对在个体户增加的同时,出现了少数自发经营的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所谓“地下工厂”、“地下商店”)的现象,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多次谈话中表达了这样的意见:“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夫妻店,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把这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这些意见得到党中央其他同志的赞同。刘少奇随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也讲到: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这些设想和思路,虽然由于后来形势的变化,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行,但的确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可贵思想。

[ 1 ][ 2 ][ 3 ][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