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四章(2)

2008年08月01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二)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特征(如颜色、形状、声音等)的反映。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知觉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感性形象,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认识形式。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感觉、知觉、表象依次发展,初步显现出认识发展从部分到全体、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趋势。但它们都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它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因而是可靠的。但这种可靠的认识仅仅限于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和表面特征,因而又是有局限性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或本质的反映。概念是进行概括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感性直观,概念的形成标志着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判断是借助于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深化了人的认识,因而比感性认识更高级。同时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比较容易脱离现实,歪曲现实。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同时它们又是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揭示本质,只有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的,因而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理性认识要以语言和文字这种感性形式来表达,因而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也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