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历年考题七大命题规律
2009年05月06日
来源:胶东在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四、利用不同观点的争论设题
出题意图:
学术界经常会对一些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社会上也会经常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激烈地争论,而这也往往会成为政治理论考试中的命题点之一。有争议的理论观点或原理并不等于说是错误的观点或原理,有争议的社会现象也并不等于完全杜绝或完全提倡那种行为。考这种类型的题的目的是看考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解题思路:
学与思向来是形影不离,相伴而生,不舍不弃的。孤立、单一、机械地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对待知识理论、社会现象,考生们平时一定要多思多想,学习就成了无目的地行为。所以,考生们平时要多思,思考要多角度,问才能让人想问题,使思路更加开阔,继而才能深入探索知识,“问”了之后去做题才有针对性。因此,对待这类命题招式,我们的破解方法是“思”“问”“题”:“思”发现问题,“问”与探索同路,“题”与高分同行。
五、利用概念间的差异和联系设题
出题意图:
利用概念间的差异和联系设题的思路常见于选择题中。政治理论考试主要还是考查各学科的知识原理,大多数考生对单个知识点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对于相似概念间的比较就不那么自信了。概念间的相似点,也就是概念间的模糊点,这些模糊点往往成为命题的兴奋点。这些命题从而也就成为考生拉开距离的差别点。
解题思路:
考生要想突破概念的模糊点,就必须做到“三个到位”。
第一,概念本义到位。即充分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不管重点还是难点,概念本义是理解概念间模糊点的基础。
第二,概念差别到位。概念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棱两可。考生在比较概念间的差别是切忌糊里糊涂,似是而非。
第三,概念联系到位。概念之间的联系也要非常清楚,知识点都不是单一呈现的,考试中经常会以多个知识点的联系来考查。
做到三个到位,可以排除先验观念和思维定式的干扰,把知识的模糊点转化为得分点。
六、利用中央最新文件报告原话设题
出题目的: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政治统考,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考查考生的政治素养,其衡量的直接尺度就是对党和政府基本路线、大政方针政策的关注和掌握程度。再者,命题要求科学规范,且试题及答案无政治性失误、科学严谨、准确无误、避免学术上的争议。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直接从党中央报告文件原话中出题,尤其是主观题,每年从党中央新文件中选出来的原话考题不低于四道。
解题思路:
应试对策无他,熟练背诵即可。
七、利用考生的先验观念、思维定式设题
出题意图:
判断考生是否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政治统考中,命题者经常会利用考生(或说是每个人)思维定势的弱点来命制题目,对考生答题造成很大的干扰或误导,使考生往往做出错误的答案。
解题思路:
考生不仅应当熟练掌握相关原理,而且应该能够突破先验观念和思维定式的限制,充分完全地从各种角度来理解概念和范畴,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做出解答。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