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高频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50多名党员。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陈独秀、李大钊因分别在广州和北京有事,未出席会议。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大会在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鉴于当时的党“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在当时的中国,(1)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又比较年轻,许多工人不久前还是小生产者。(2)在党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因此,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3)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自己的活动的,因此,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的过程,一个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共产党要胜利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党的成立之时虽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比较弱小,但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四、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
首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地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其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
中共二大即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个党不仅“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而且“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人运动方面。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孙中山正是从这个斗争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因而下决心同它进行合作的。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1922年6月,彭湃来到家乡广东海丰县赤山约,经过艰苦的工作,成立了农会。次年元旦,召开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全县范围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