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关于申请2025年度“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项目的通知

2025年10月23日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培育科研创新氛围,鼓励研究生参与实践创新,全面提升研究生基本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参照《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2025年度继续设立“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现将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原则

本计划旨通过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支持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增强科研兴趣,激发创新思维,以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申报内容

本项目面向全校所有研究生的学科方向、专业领域,研究生可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研究基础分为以下四个专项进行申报:

1.人工智能创新项目。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和“创新应用”两个方面,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探索、设计研发有明确场景驱动的应用创新方案,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司法服务等各学科、各领域的深度应用,以促进研究生AI能力全面提升。

2.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急需和“卡脖子”技术,培育在先进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装备、关键软件、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医疗、交通运输等领域具备科技创新和项目攻关潜质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及团队。

3.多学科综合交叉创新项目。面向以学科交叉为研究背景,面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大数据、数字表演、能源与气候经济、碳中和、光机电微纳制造、工业与系统工程、智慧社会、智群系统、智慧医疗等理工融合、医工融合、文理融合、管工融合的复合领军型人才及团队,促进研究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鼓励不同学院、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生组队开展创新研究。

4.基础学科领域创新项目。面向科学体系总源头,培育物理、化学、数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优秀科研团队,鼓励人才立足前沿,向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的重大理论问题发起挑战,将基础研究渗透到创新链条之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作用。

三、经费支持与项目管理

1.项目等级

设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2个等级,重点项目培育周期1年或2年,一般项目培育周期均为1年。

学校对重点项目每项支持培育经费1-2万元,一般项目每项支持培育经费0.5-1万元。鼓励有条件的学院择优进行配套资助。

2.经费管理

(1)经费可用于材料购置、测试化验加工、会议费、报名费、差旅费、邮递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专家咨询(仅限校外专家)、劳务费(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研究生,总额不超过立项经费的20%)等;经费不得用于设备的购置、不得购买办公用品。

(2)项目经费的使用须符合国家和学校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须用于研究生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与学术交流等的开支并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未能按期执行的经费,将按照学校相关财务制度要求收回。项目经费使用由项目指导教师和项目第一申请人统筹负责,经费使用计划与安排应在立项申报书中和任务书中明确。

3.成果要求

项目结题验收主要以创新成果产出为导向,要求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以赛促研、以赛促创,各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成员均需至少成功参与1次“研创赛”主题赛事(以后台报名及作品提交成功信息为准,大赛官网及简介:https://cpipc.acge.org.cn/)。获批重点项目的团队还需在“研创赛”主题赛事中取得一等奖及以上成绩。

项目还需取得其他成果,鼓励以多种形式体现项目研究水平,包括但不限于:

(1)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2)参加其他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竞赛或创新创业竞赛;

(3)撰写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4)在高水平会议上做口头报告;

(5)组织或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

(6)其他创新性、代表性成果。

4.项目验收

项目培育执行期满,需要按照要求提交结题材料和成果清单,完成项目结题验收。

对于重点项目,验收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若完成其他既定计划和任务,但未取得“研创赛”一等奖及以上成绩的重点项目只能验收为“基本合格”。

对于一般项目,验收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

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学校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核减学院第二年申报限额数量,同时项目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原则上两年内不予再立项。

对于2年期项目还需在1年期结束时递交中期报告,项目进展合格的进入下一年度经费支持,中期不合格的项目中止资助。

三、申报要求及流程

1.申报基本要求

(1)项目应以研究生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项目团队成员在3至5人,鼓励研究生跨学院/学科进行组队。

(2)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可作为项目负责人即第一申请人进行申报。

但距离毕业时间1年内的研究生不可作为第一申请人、距毕业时间2年以内的研究生不可作为第一申请人申请2年期项目。

(3)项目的申请需要有1-2名指导教师,其中第一指导教师应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提供有效指导,并完成项目经费执行。

(4)已获得本计划支持但仍未结题的在研项目的第一申请人不得申报。

2.申报立项流程

(1)研究生申报。由研究生第一申请人在研究生管理系统内提出申请并完成系统填报。所有申报材料不得涉密。

(2)指导教师审核。指导教师对项目申报材料予以指导,特别是对项目预期取得的成果加强审核把关。

(3)学院推荐。各学院完成项目审核并进行排序推荐。

所有项目采取限额申报推荐。学院推荐的重点项目数量和一般项目数量由学院结合实际自行确定,但总和不得超过学校测算下达的限额。限额数量根据各学院往年研究生获得的创新竞赛成果综合测算。

(4)研究生院评审并公示。

对于学院推荐的重点项目,研究生院组织校级专家开展评审,未通过评审的重点项目可认定为一般项目。

对于学院推荐的一般项目,研究生院直接认定。

学校对拟立项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公布立项结果。

3.申报时间要求

第一申报人进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科研创新立项申请,按系统要求填写相关信息,第一申请人和指导老师应在10月31日前在系统中确认提交(仅保存无效)。(使用说明详见附件1、附件2)

请第一申报人所在学院于11月11日前在系统中进行初步审核并完成推荐排序。(使用说明详见附件3)

工作联系人:王老师wangchao@bit.edu.cn

研究生院

202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