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出路与退路的纠缠

2010年01月18日 来源:宜宾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而立之年的奋斗
    
    近年来,在百万考研大军中,除了作为“主力军”的应届毕业生外,还有一批特殊的群体:社会在职人员。而这些社会人员中,又以自认为“处境不佳”的基层工作者为甚,其中有不少是偏远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在宜宾某乡镇初中教政治科的教师宋黎辉便是其中一员。
    
    宋黎辉今年32岁,2010年已是他的第二次考研。上世纪90年代末,宋黎辉师范中专毕业,先后通过自考获得大专和本科文凭,一直留在乡镇教书,这花去了他近10年的时间。辛苦是为了“用知识改变命运”。几年前,他的妻子参加宜宾市事业单位招考进入翠屏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分居两地,带来了诸多不便。几次调换工作不成,考研,也就成了他进城工作的最大希望。他说,“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多年,报考了法学专业,相对来说有优势,我选择了西南政法大学。”
    
    2009年初,宋黎辉第一次考研结束后,背着行李,提着两大箱子差不多30公斤的书籍资料踏上了回宜宾的汽车,但因英语成绩没有上线,败北。2009年暑假,他索性提出辞职,离开妻儿,再次提着同样的“装备”回到了重庆,一头扎进书中,背水一战,朝着理想进发。
    
    “这次我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了,一门心思扑在考研上。希望今年能有个好结果。”他说,抱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态度,大家挤住在周边居民房里,为节省开支,而每天早上起来,在街边摊点上,他只要一碗2元钱小面,上面放着几根小菜,油料将面条染得通红。半年时光,他就是以上百碗小面为食物走过了半年考研之路。
    
    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
    
    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结束,各大高校和教育网站上弥漫的考试“硝烟”还未散尽……
    
    宋黎辉说,就业与考研,国家包分配以前不存在考研与就业之间的交叉现象。而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扩招后,本科生就业的市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大批本科生往考研的路上转移,从2007年后,这一“战略转移”似乎愈演愈烈,考研好像成了逃避就业的避风港。“对部分应届生而言可以说是激情,但对更多人而言,则是一种无奈。”
    
    一些高校教师也认为,如今考研、考博不再仅仅具有单纯的学术意义,或者说学术意义正在淡化。新形势下大学扩招及考研大军日益增加与就业市场增长的矛盾,产生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考研大军中,有的为了规避艰难的就业形势,有的为了学历升级以提升自己就业的价码,还有的为了有一个高的起点和好的归宿……不一而足。“而我,就少了这样一块敲门砖。”宋黎辉如是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