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试心理备战:积极心理让我们笑到最后

2010年03月04日 来源:跨考教育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复试过程——以平常的心态对待
    
    复试几乎对每个参与者都很重要,几乎每个人都可能体验到紧张的情感,这是正常现象。谁也不想在这最后一搏中败下阵来,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那么在这关键的时刻,谁能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谁就能顺利通过复试,在考研大战中胜出。“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小河沟里怎么能翻船?”可是,如果在面试的过程中过于紧张,或者过于看重结果,对自己不够自信等,都可能会使自己不能正常发挥。
    
    1.复试过程中过于紧张焦虑。我们平常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你上台演讲,事先在台下练习了几十遍,烂熟于心了,走上台后便意定神凝,落落大方;如果你事先一点准备没有,让你到台上面对数百观众演讲,你手心不出虚汗恐怕是假的。
    
    [案例]
    
    小杨报考北京地区的研究生,且属于跨专业报考,对自己能上复试线没有抱太大希望,因此也一直没有好好复习。谁知等成绩出来后,小杨竟然上了复试线。这下小杨着急了:复试线一公布,意味着还有十天的时间就要进行复试了,而且还要抛开旅途时间和看考场的时间。无奈,为了充分了解复试的有关信息,小杨天天给研招办打电话,电话越打不通小杨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想打;向联系其他的师哥师姐了解情况,也没能获得多少有用的信息。那几天,小杨焦虑得吃饭不香,觉也睡不好。好在宿舍中的姐妹们都是热心肠,大家分头行动起来,帮着查资料、联系师哥师姐、帮她复习英语、陪她练口语,再加上小杨也比较机灵,很快就把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了:大不了就是考不上,本来对初试的通过也没抱太大希望。这样想着,就放下了心理包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迅速进入到考研前的状态,积极复习以前没有复习到的专业知识,不断熟悉导师的最新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同时不忘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虽然紧张焦虑了一段时间,但毕竟准备了一些东西,在复试的过程中心理多少有谱,不至于一问三不知。尽管最后没能争取到公费名额,但能到自己理想的学校读书已经是幸运的。
    
    从初试结束到复试也就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还有一个春节假期要抛开,一些招聘会也不能不光顾,如果有好的面试机会也都不想放过,这样用来为复试准备的有效时间就很有限了。所以要想从从容容地通过复试,以免出现过多的焦虑和紧张,那就积极动起来,利用一切能用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准备。
    
    2.动机过强,太过于看重结果。研究表明,动机与成绩成倒U曲线,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太强都不利于复试中的正常发挥。越看重成绩,越担心成绩不好,反而会抑制自己的正常发挥。
    
    [案例]
    
    李敏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都是高校的老师,他们都期望女儿能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也能当老师有个稳定的工作。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李敏看到同学们到处找工作处处碰壁,于是更加勤奋的复习考研,可以说把能用上的时间都用来复习,以期能在初试中取得好成绩。初试考完之后她也没有松劲,短暂的休息后又投入新一轮的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她的排名靠前,这更增强了她冲刺复试的信心。父母知道她初试的成绩很好也很高兴,逢人都说女儿上北师大没有问题了。李敏心理也凝成一股绳,心想这次无论如何要考上,不然父母会很失望,他们的面子往哪儿搁呀。可是复试的通知单下来之后,她的状态却一天不如一天了,开始觉得是不是太累的原因,休息过后还觉得心情烦躁,胸口压抑,一点点不如意的小事也会让自己大发脾气。一次妈妈问她怎么就吃这么一点啊,再多吃一点吧,她突然大喝一声:“烦不烦呢,说过不吃了还啰嗦!”从此,父母噤若寒蝉,同学退避三舍,不想因一点小事或某一句话就惹她发作。李敏说其实自己也感觉不可思议,以前根本不是这样子的,自己没有那么心胸狭窄,也不乐意随便就对同学或父母发脾气。可是复试越来越近了,自己反而越来越担心会在复试中败下阵来。
    
    担心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是无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好现在能做的,不要去想你无法做得和无法把握的事情,相信自己,你将无往而不胜。
    
    美国有个名人叫瓦伦达,是一个高空钢索表演者,表演一直很出色,几乎没有出过差错。有一次,他在一个重大活动中进行表演,有很多政要到场,并有电视台现场转播,然而他却发挥失常,从高空坠落而亡。事后采访瓦伦达的夫人,她说,“每次走钢索时,他都只专注于脚下,从不想其他。可是那一次他却在上场前不断得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结果真的失败了!”越是担心失败可能越会失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瓦伦达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你越看重成绩的好坏,往往结果越不会得到好成绩。因此,你是关注整个复试的过程还是注重复试的结果,对你的心态影响很大,你的心态又直接决定你的行为。聪明的你该怎么做,知道了吗?
    
    3.以平常心对待考试过程中的焦虑。
    
    笔者本科时的一个女同学,在面试的前一个晚上,因为过度的焦虑不安,无法入眠。夜中,一个钟点又一个钟点悄然逝去,她一遍遍地质疑自己这个样子还能参加考试吗?幸而,她对心理学相当了解,在关键时候,她终于晓得今夜的焦虑是正常的,它不会因自己想摆脱它就能消除。“来也由它,去也由它,随它去吧!”她放弃了要摆脱焦虑状态的主观努力。结果,这个念头一出现,她的心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之后,她得以沉稳地睡了三个小时。第二天她摆脱了一切心理包袱,轻装上阵,结果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考官的普遍认同,复试取得好成绩,她同时也得以如愿。
    
    焦虑主要是生理层面的内容,绝不会因人欲摆脱它的心理愿望而消失。通常是,焦虑给我们带来不快,所以我们希望能摆脱它,但是你越想摆脱它,你也就在它身上加注了越多的注意力,生理层面的内容的典型特点便是:个体给它的注意力越多,它在个体的身上便越显著。一句话,你越想摆脱焦虑,你也就会越焦虑,而越焦虑,你便越想摆脱它,结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斩断这个恶性循环的唯一办法便是由它去罢。一旦你不再注意身上的焦虑,焦虑状态便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其实在重要的事情之前出现一定的焦虑是好事情,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焦虑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潜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考试前的适度紧张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考试的临场发挥。换言之,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在考试的时候发挥最好,如图1;对考试完全无所谓或过度焦虑,临场发挥都不会理想,过度紧张还容易导致身体不适,甚至“考砸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