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一章(3)

2008年07月18日 来源:新浪考试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是这批先进分子的代表。他不仅写了许多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文章,而且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并和陈独秀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期刊。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他积极筹划为《新青年》编辑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2、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

  3、中国古代经典《易经》、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墨子》等,也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4、中国宋朝的程颐和朱熹所代表的理学,主张“理在事先”,“天下物皆可理照”,“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把“理”说成是宇宙的根本,这就跟黑格尔把绝对观念当作宇宙的根本非常相似。明朝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后来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就是感觉的集合”,这二者也是非常相似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在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结合新的实际,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确立并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毛泽东的《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邓小平也把坚持和强调实践的作用作为自己理论的突出特点。首先,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这场大讨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导。其次,把实践观提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强调考虑和解决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接受实践的检验。再次,邓小平理论深化了实践标准的内涵,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好坏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强调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点。首先,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提到极高的地位。其次,邓小平主张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统一。就是说,发展是全面的,但重点和关键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邓小平理论反对墨守成规、闭关锁国,把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提出不仅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