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最新政治分析题

2010年01月07日 来源:求学.跨考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消费是人们消耗一定的生活资料和劳务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行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与消费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和结构;另一方面,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合理的适度的消费,可以推动生产的发展;而不合理的消费,消费超前或滞后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材料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使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认为,2008年四季度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采取了一些列惠民生、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节能环保产品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指出,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需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材料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增长一直较快,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消费增长依然保持了较高水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08年全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1.6%,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而2009前三季度,消费需求依然保持了15.1%的同比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过高的投资增长率,导致我国消费率多年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2.1%下降至2007年的48.8%,下降了13.3个百分点。这种下降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来,短短8年间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骤降至2007年的48.8%,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较,近二十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而2007年我国消费率只为48.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2个百分点。细分来看,我国政府消费率的变化波动不大,1978年与2007年的政府消费率基本持平。而居民消费率从1981年的最高点52.5%下降到2008年的35.3%。可以看出,我国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实际上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的持续走低引起的.
    
    (1) 我国当前消费率偏低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2) 我国当前增加居民消费的重要性和主要措施。
    
    【答案要点】
    
    ( 1)我国现阶段消费率偏低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消费增长缺乏收入基础。②居民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③居民收支不确定性加大,即期消费受到影响。④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过重,消费意愿降低。⑤缺乏良好的消费环境,限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2)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中份额最大的部分,它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即最终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消费对GDP的贡献最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而在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容易启动,但产生效果的周期较长,并且会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消费需求虽不易启动,可一旦启动,产生效果快而且明显。因此,扩大国内需求重点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也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3)当前,增加居民消费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四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居民住、行条件,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五是完善消费环境和政策。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的政策必须继续执行和进一步加强,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困难群众的消费支持,并且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一些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只有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请回答:
    
    (1)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和变动的?
    
    (2)材料中揭示的现象和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3)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也就是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劳动量又是用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生产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个别生产者。个别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而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就越小,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材料中的现象和揭示的原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①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获得超额收益;反之,只能得到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亏损,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②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激励商品生产者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和熟练程度。③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使用价值量增加,而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而商品生产者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④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为降低商品价格奠定了基础,而价格降低可以提高人们的货币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生产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商品生产者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得超额利益。这能激励商品生产者不断创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